java类加载机制

参考文章:

类加载机制

面试问题

主要有一下四种类加载器:
(1)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 Loader)用来加载java核心类库,无法被java程序直接引用。
(2)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s Class Loader):它用来加载Java的扩展库。Java虚拟机的实现会提供一个扩展库目录。
该类加载器在此目录里面查找并加载 Java类。
(3)系统类加载器(System Class Loader)也叫应用类加载器:它根据Java应用的类路径(CLASSPATH)来加载Java类。一般来说,Java应用的类都是由它来完成加载的。可以通过ClassLoader.getSystemClassLoader0来获取它。
(4)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通过继承 java.lang.ClassLoader类的方式实现。

当我们的Java代码编译(javac )完成后,会生成对应的 class 文件。接着我们运行java Demo命令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启动了JVM 虚拟机执行 class 字节码文件的内容。

而 JVM 虚拟机执行 class 字节码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卸载==

类加载过程:

类加载过程

概览(方法论):

一个类的执行顺序:

  1. ==确定类变量的初始值。==在类加载的准备阶段,JVM会为类变量初始化零值,所以类变量有初始零值。但是如果是被final修饰的类变量,会直接初始化成用户想要的值。

  2. ==初始化入口方法。==当进入类加载的初始化阶段后,JVM 会寻找整个 main 方法入口,从而初始化 main 方法所在的整个类(就是写main的类要先初始化)。当需要对一个类进行初始化时,会首先初始化类构造器,之后初始化对象构造器。

  3. ==初始化类构造器。==

    JVM 会按顺序收集类变量的赋值语句、静态代码块,最终组成类构造器由 JVM 执行。

  4. ==初始化对象构造器。==

    JVM 会按照收集成员变量的赋值语句、普通代码块,最后收集构造方法,将它们组成对象构造器,最终由 JVM 执行。

如果在初始化 main 方法所在类的时候遇到了其他类的初始化,那么就先加载对应的类,加载完成之后返回。如此反复循环,最终返回 main 方法所在类。

执行阶段:

一、加载

加载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JVM 的主要目的是将字节码从各个位置(网络、磁盘等)转化为二进制字节流加载到内存中,接着会为这个类在 JVM 的方法区创建一个对应的 Class 对象,这个 Class 对象就是这个类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二、验证

当 JVM 加载完 Class 字节码文件并在方法区创建对应的 Class 对象之后,JVM 便会启动对该字节码流的校验,只有符合 JVM 字节码规范的文件才能被 JVM 正确执行。

验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 JVM规范校验。JVM 会对字节流进行文件格式校验,判断其是否符合 JVM 规范,是否能被当前版本的虚拟机处理。例如:文件是否是以 0x cafe bene开头,主次版本号是否在当前虚拟机处理范围之内等。
  • 代码逻辑校验。JVM 会对代码组成的数据流和控制流进行校验,确保 JVM 运行该字节码文件后不会出现致命错误。例如一个方法要求传入 int 类型的参数,但是使用它的时候却传入了一个 String 类型的参数。

当代码数据被加载到内存中后,虚拟机就会对代码数据进行校验,看看这份代码是不是真的按照JVM规范去写的。

三、准备(重点)

完成校验后,jvm便会开始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初始化。需要注意内存分配的对象和初始化的类型。

  • 内存分配的对象。

类变量:指的被static修饰的变量

类成员变量:除了类变量的其他变量

在准备阶段,JVM 只会为「类变量」分配内存,而不会为「类成员变量」分配内存。「类成员变量」的内存分配需要等到初始化阶段才开始。

1
2
3
4
public static int factor = 3;
public String website = "www.cnblogs.com/chanshuyi";

//准备阶段只有factor属性被分配内存,website不会
  • 初始化的类型

在准备阶段,JVM 会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为其初始化。但是这里的初始化指的是为变量赋予 Java 语言中该数据类型的零值,而不是用户代码里初始化的值。

但如果一个变量是常量(被 static final 修饰)的话,那么在准备阶段,属性便会被赋予用户希望的值。例如下面的代码在准备阶段之后,number 的值将是 3,而不是 0。

1
2
public static int sector = 3;        //准备阶段:sector = 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number = 3; //准备阶段:number = 3;

P.S: final 关键字在 Java 中代表不可改变的意思,意思就是说 number 的值一旦赋值就不会在改变了。既然一旦赋值就不会再改变,那么就必须一开始就给其赋予用户想要的值,因此被 final 修饰的类变量在准备阶段就会被赋予想要的值。而没有被 final 修饰的类变量,其可能在初始化阶段或者运行阶段发生变化,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准备阶段对它赋予用户想要的值。

四、解析

当通过准备阶段之后,JVM 针对类或接口、字段、类方法、接口方法、方法类型、方法句柄和调用点限定符 7 类引用进行解析。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其在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成直接其在内存中的直接引用。

五、初始化(==重点==)

根据语句执行顺序对类对象进行初始化。

触发初始化的条件:

  1. 使用new实例化对象,读取或者设置一个类的静态字段(被final修饰除外),还有调用一个类的静态方法等…..(即遇到 new、getstatic、putstatic、invokestatic 这四条字节码指令时,如果类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
  2. 反射时未初始化则触发
  3. 初始化一个类时,如果它的父类没有初始化,则先触发父类初始化
  4. 当虚拟机启动时,用户需要指定一个要执行的主类(包含main()方法的那个类),虚拟机会先初始化这个主类。
  5. 当使用 JDK1.7 动态语言支持时,如果一个 java.lang.invoke.MethodHandle实例最后的解析结果 REF_getstatic,REF_putstatic,REF_invokeStatic 的方法句柄,并且这个方法句柄所对应的类没有进行初始化,则需要先出触发其初始化。

六、使用

当 JVM 完成初始化阶段之后,JVM 便开始从入口方法开始执行用户的程序代码

七、卸载

当用户程序代码执行完毕后,JVM 便开始销毁创建的 Class 对象,最后负责运行的 JVM 也退出内存。

实战分析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public class Boo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Hello gxx");
}

Book()
{
System.out.println("书的构造方法");
System.out.println("price=" + price +",amount=" + amount);
}

{
System.out.println("书的普通代码块");
}

int price = 110;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书的静态代码块");
}

static int amount = 112;
}

结果:

书的静态代码块

Hello gxx

分析:

触发初始化的第四种情况,先初始化包含main()方法的类。

在Java编译成字节码后,没有字节码的概念,只有 类初始化方法 和 对象初始化方法 。

==类初始化方法==:编译器会按照其出现顺序,收集类变量的赋值语句、静态代码块,最终组成类初始化方法类初始化方法一般在类初始化的时候执行。

上段代码中的类初始化:

1
2
3
4
5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书的静态代码块");
}
static int amount = 112;

==对象初始化方法==:编译器会按照其出现顺序,收集成员变量的赋值语句、普通代码块,最后收集构造函数的代码,最终组成对象初始化方法。对象初始化方法一般在实例化类对象的时候执行。

1
2
3
4
5
6
{
System.out.println("书的普通代码块");
}
int price = 110;
System.out.println("书的构造方法");
System.out.println("price=" + price +",amount=" + amount);

本例中没有执行对象初始化方法,因为没有对BOOK对象实例化。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lass Grandp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爷爷在静态代码块");
}
}
class Father extends Grandp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爸爸在静态代码块");
}

public static int factor = 25;

public Father()
{
System.out.println("我是爸爸~");
}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儿子在静态代码块");
}

public So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儿子~");
}
}
public class Initializatio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爸爸的岁数:" + Son.factor); //入口
}
}

结果:

爷爷在静态代码块

爸爸在静态代码块

爸爸的岁数:25

对于静态字段,只有直接定义这个字段的类才会被初始化(执行静态代码块)。所以没有儿子在静态代码块中.

分析:

  • 首先程序到 main 方法这里,使用标准化输出 Son 类中的 factor 类成员变量,但是 Son 类中并没有定义这个类成员变量。于是往父类去找,我们在 Father 类中找到了对应的类成员变量,于是触发了 Father 的初始化。
  • 但根据我们上面说到的初始化的 5 种情况中的第 3 种(当初始化一个类的时候,如果发现其父类还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父类的初始化)。我们需要先初始化 Father 类的父类,也就是先初始化 Grandpa 类再初始化 Father 类。于是我们先初始化 Grandpa 类输出:「爷爷在静态代码块」,再初始化 Father 类输出:「爸爸在静态代码块」。
  • 最后,所有父类都初始化完成之后,Son 类才能调用父类的静态变量,从而输出:「爸爸的岁数:25」。

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class Grandp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爷爷在静态代码块");
}

public Grandpa() {
System.out.println("我是爷爷~");
}
}
class Father extends Grandp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爸爸在静态代码块");
}

public Father()
{
System.out.println("我是爸爸~");
}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儿子在静态代码块");
}

public Son()
{
System.out.println("我是儿子~");
}
}
public class Initializatio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on(); //入口
}
}

结果:

爷爷在静态代码块

爸爸在静态代码块

儿子在静态代码块

我是爷爷~

我是爸爸~

我是儿子~

分析:

  • 首先在入口这里我们实例化一个 Son 对象,因此会触发 Son 类的初始化,而 Son 类的初始化又会带动 Father 、Grandpa 类的初始化,从而执行对应类中的静态代码块。因此会输出:「爷爷在静态代码块」、「爸爸在静态代码块」、「儿子在静态代码块」。
  • 当 Son 类完成初始化之后,便会调用 Son 类的构造方法,而 Son 类构造方法的调用同样会带动 Father、Grandpa 类构造方法的调用,最后会输出:「我是爷爷」、「我是爸爸」、「我是儿子~」。

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public class Boo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ticFunction();
}

static Book book = new Book();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书的静态代码块");
}

{
System.out.println("书的普通代码块");
}

Book()
{
System.out.println("书的构造方法");
System.out.println("price=" + price +",amount=" + amount);
}

public static void staticFunction(){
System.out.println("书的静态方法");
}

int price = 110;
static int amount = 112;
}

分析:

按流程分析:

  • 首先,准备阶段,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和初始化。此时,book被初始化为null,amount被初始化为0.

  • 进入初始化之后,Book方法是程序入口,所以初始化Book类。(当虚拟机启动时,用户需要指定一个要执行的主类(包含main()方法的那个类),虚拟机会先初始化这个主类)。即执行类构造器 。

  • JVM对Book类执行初始化首先是执行类构造器(按顺序收集类中所有静态代码块类变量赋值语句就组成了类构造器 ),后执行对象的构造器(按顺序收集成员变量赋值和普通代码块,最后收集对象构造器,最终组成对象构造器 )。

类构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static Book book = new Book();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书的静态代码块");
}

static int amount = 112;


于是首先执行static Book book = new Book();这一条语句,这条语句又触发了类的实例化。于是 JVM 执行对象构造器 ,收集后的对象构造器 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new Book();

{
System.out.println("书的普通代码块");

}

int price = 110;

Book()
{
System.out.println("书的构造方法");
System.out.println("price=" + price +",amount=" + amount);
}

于是此时 price 赋予 110 的值,输出:「书的普通代码块」、「书的构造方法」。而此时 price 为 110 的值,而 amount 的赋值语句并未执行,所以只有在准备阶段赋予的零值,所以之后输出「price=110,amount=0」。

当类实例化完成之后,JVM 继续进行类构造器的初始化:

1
2
3
4
5
6
static Book book = new Book();  //完成类实例化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书的静态代码块");
}
static int amount = 112;

即输出:「书的静态代码块」,之后对 amount 赋予 112 的值。

  • 到这里,类的初始化已经完成,JVM 执行 main 方法的内容。
1
2
3
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ticFunction();
}

即输出:「书的静态方法」。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分析一个类的执行顺序大概可以按照如下步骤:

  • 确定类变量的初始值。在类加载的准备阶段,JVM 会为类变量初始化零值,这时候类变量会有一个初始的零值。如果是被 final 修饰的类变量,则直接会被初始成用户想要的值。
  • 初始化入口方法。当进入类加载的初始化阶段后,JVM 会寻找整个 main 方法入口,从而初始化 main 方法所在的整个类。当需要对一个类进行初始化时,会首先初始化类构造器(),之后初始化对象构造器()。
  • 初始化类构造器。JVM 会按顺序收集类变量的赋值语句、静态代码块,最终组成类构造器由 JVM 执行。
  • 初始化对象构造器。JVM 会按照收集成员变量的赋值语句、普通代码块,最后收集构造方法,将它们组成对象构造器,最终由 JVM 执行。

如果在初始化 main 方法所在类的时候遇到了其他类的初始化,那么就先加载对应的类,加载完成之后返回。如此反复循环,最终返回 main 方法所在类。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Copyrights © 2020-2022 Doke
  • 访问人数: | 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